16世紀空想社會主義學思想家——莫爾
托馬斯·莫爾于1478年2月7日出生在英國倫敦一個不太顯赫的富有家庭。莫爾幼年喪母,由父親帶大。他的父親約翰·莫爾曾擔任過皇家高等法院的法官,是一位勤儉持家、正直明達的人,對兒子要求極為嚴格,這對莫爾一生產(chǎn)生了深刻的影響。
在當時的歐洲,拉丁文被視為進入上層社會的通行證。因此,幼小的莫爾被送入了倫敦的圣安冬尼學校,學習拉丁文。十三歲時,父親將他寄住在坎特布雷大主教、紅衣大主教莫頓(Morton)的家中作少年侍衛(wèi)。莫頓是當時一位很有影響的政治家,他學識淵博、機智過人、談吐優(yōu)雅,曾擔任過英國的大法官,對此莫爾在《烏托邦》中專門做過描述。從他那兒莫爾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影響。這位主教對聰明好學的莫爾極為賞識,常對朋友夸獎?wù)f:“我的這個孩子,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個名人”。
1492年,莫爾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古典文學,在這里他又學習了希臘文,這使得他可以盡情地閱讀柏拉圖、伊壁鳩魯、亞里士多德等人的作品。其中,尤其是柏拉圖的思想對莫爾產(chǎn)生了巨大的影響,后來的評論家中有人干脆將《烏托邦》稱為柏拉圖《理想國》的續(xù)篇。在這里,他還學習了不少人文主義學科,并與在此任教的著名人文主義者科利特、格羅辛、林納克等人有很深的交往。他還對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庇科的作品很感興趣,曾將他的作品《十二把利劍》譯成英文。這些人文主義者,以及后來莫爾所接觸的歐洲大陸著名的人文主義者德西德里烏斯·伊拉斯謨都對莫爾產(chǎn)生了極深的影響,使他成為一位堅定的人文主義者。
老莫爾認為兒子從事古典創(chuàng)作沒有什么前途,便逼他改學法學。
1494年他被迫離開了牛津大學,進入了新法學院學習法學,后又在林肯法學院攻讀英國法,在法律方面的苦心鉆研,使他的知識更為豐富,也培養(yǎng)了他的現(xiàn)實主義態(tài)度。
1496年2月,莫爾被獲準進入林肯法律協(xié)會,1501年成為外席律師。他有著廣泛的好奇心和驚人的工作能力,在從事法律的研究和實踐的同時,仍保持著對文學的愛好,以各種文學形式,包括戲劇和詩歌,磨練自己的才能,以求筆鋒的自由流暢。
在他接下來的人生中,他曾擔任國會議員、財政副大臣、國會下院議長、大法官等職務(wù)。
約在1513年至1518年間,莫爾用英文和拉丁文寫了《國王理查三世本紀》,這是英國歷史學的第一篇名著,雖然沒有完稿,但對后世產(chǎn)生影響,莎士比亞的戲劇《理查三世》就是以莫爾的這本書為藍本,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暴君的形象。
《烏托邦》一書是莫爾的不朽之作,它的全名是《關(guān)于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書》,寫于1515年至1516年出使歐洲期間,用拉丁語寫成。書中敘述一個虛構(gòu)的航海家航行到一個奇鄉(xiāng)異國烏托邦的旅行見聞。
“烏托邦”一詞來自希臘文,意即“烏有之鄉(xiāng)”。莫爾第一次用它來表示一個幸福的、理想的國家,莫爾說,“烏托邦”是南半球的一個島國。在那里,社會的基礎(chǔ)是財產(chǎn)公有制,人們在經(jīng)濟、政治權(quán)力方面都是平等的,實行按需分配的原則。公民們沒有私有財產(chǎn),每十年調(diào)換一次住房,穿統(tǒng)一的工作服和公民裝,在公共餐廳就餐,每人輪流到農(nóng)村勞動二年,官吏由秘密投票方式選舉產(chǎn)生,職位不得世襲。居民每天勞動六小時即能滿足社會需要,其余時間從事科學、藝術(shù)、智慧游戲活動。沒有商品貨幣關(guān)系,金銀被用來制造便桶溺器。烏托邦人也奉行一夫一妻制和宗教自由政策。莫爾的結(jié)論非常明確:私有制乃萬惡之淵藪。私有制使“一切最好的東西都落到最壞的人手中,而其余的人都窮困不堪。”因此“只有完全廢除私有制度,財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,人類才能有福利。”莫爾在社會主義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消滅私有制,建立公有制的問題。
莫爾贊揚島國的賢明制度,實際上是批判歐洲,特別是英國都鐸王朝的君主專制制度。莫爾生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代,他在“烏托邦”這本書中批判了新生的資本主義關(guān)系,描寫了人民的痛苦。他以無比激動的心情揭露圈地運動的結(jié)果說:“你們的綿羊本來是那么馴服,吃一點點就滿足,現(xiàn)在據(jù)說變成很貪婪很兇蠻,甚至要把人吃掉……那兒的貴族豪紳,乃至主教圣人之流……不讓任何人在莊園上耕種,把整片地化做牧場,房屋城鎮(zhèn)都給毀掉了,只留下教堂當作羊圈……佃農(nóng)從地上被逐出,他們的財產(chǎn)被用詭計或壓制的方式剝奪掉。有時他們受盡折磨,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家業(yè)。那些不幸的人們想盡辦法,只有離鄉(xiāng)背井了……等到他們在流浪生活中把賣來的錢花得一干二凈,他們就只有盜竊,受絞刑的處分,否則就是挨家沿戶討飯了。”
莫爾“羊吃人”的名言成了當時民歌中經(jīng)常引用的佳句,他那對圈地運動的詳細描寫成了馬克思在《資本論》中敘述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野蠻方法時所引用的生動素材。當然,處于那個時代的莫爾還不可能理解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,也無法指出實現(xiàn)理想制度的真正途徑,他的烏托邦只是一個空想而已。
1533年,亨利八世與凱瑟琳離婚后與安妮·博林結(jié)婚。莫爾拒絕參加安妮·博林的加冕典禮。次年,議院通過《至尊法案》,宣布亨利八世為英國教會的最高首領(lǐng),全國臣民都要宣誓承認,莫爾拒絕宣誓因而被關(guān)進倫敦塔。
莫爾被判定為叛國罪,國王將肢解刑從輕改為斬刑。當莫爾得知這一消息后大聲說:“求天主保佑我的親朋,免邀此種恩寵。”這句詼諧語是對亨利八世專制暴虐的嘲諷。在臨刑前的五天時間里,他寫好了一篇漂亮的祈禱詞和告別信。1535年7月6日他走上斷頭臺,臨刑前還幽默地對司獄長說:“請幫我上去,至于下來,我自己安排好了。”這位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就這樣與世長辭了。